西府曲子

    西府曲子又称曲子戏或迷糊。表现形式有舞台戏剧、广场戏、木偶戏、皮影戏及江湖座唱几种。

    西府曲子有“西府秦曲”、“西府清曲”、“小曲调”几种称谓。早期以散乐座唱为主。源于古秦都雍城,故也有“雍城秦曲”之称。后有呼“雍城清曲”者。据凤翔小曲世家刘筱斋(清末举人)讲,雍城秦曲是秦穆公宫廷的一种“宫曲词”分正宫调,小宫调两种。正宫调由乐工、词工演唱,小宫调由歌童舞女演唱。秦献公迁都栎阳时,发还雍籍部分歌童舞女还乡,使小宫调流入民间。后秦孝公由栎阳迁都咸阳时,发还雍籍部分乐工、词工、使正宫调流入民间。明朝以后改称为西府曲子,至今仍沿用此称,而流行宝鸡地区。曲调有平弦、月弦之分。平弦曲子即高调,又称小宫调;月弦曲子即正宫调,也称大宫调。明初凤翔秀才薛敬轩,编有清曲版本《羽衣新谱》五卷本,收录曲目246个。至清代,又有王小屏年编《羽衣新谱》所载曲目、曲调、曲词与今流行演出者,大体相同。清同治年间(1862-1873)宝鸡县西部山区的赤沙,香泉、凤阁岭地带,曾盛有“笑谈”一类广场杂戏。期中流行的《卖油》、《卖妹》、《女贤良》、《香山还愿》、《出五关》、《李三娘研磨》等剧目,均以西府曲子演唱。民国10年(1921)岐山县马江乡有十八弟兄集资兴办西府曲子戏班。创始人李玉贵,幼学西府曲子清唱,后以曲子调借用戏曲动作,排演剧目在广场和舞台进行演出。

    民国22年(1933),宝鸡县益门镇杨振南西府秦腔戏班,因遭年馑停办,后有部分会唱曲子的艺人,与凤县河口来的几名曲子艺人一起,借用戏箱重新组班,成立以演西府曲子为主,也唱西府秦腔的戏班,群众呼为“风搅雪”。上演的曲子戏剧目有《状元祭塔》、《刘海打柴》、《张连卖布》、《苏武牧羊》、《拾玉镯》、《捡柴》、《安安送米》等。在舞台表演方面,以生活动作为主,又借鉴西府秦腔的程式套路。武乐以西府秦腔打击的乐曲进行套用。

   渭滨区神农镇压夏牙壑清曲是西府曲子的传承。

   夏牙壑曲子戏始于秦、盛于唐。早期以散乐坐唱等形式盛行于当地,是群众在劳动之余,休息之时散坐于田间地头,自娱自乐形式的演唱技法。经过多年演变,配以管弦、打击等乐器,唱法上有独唱、齐唱、对唱、联唱、帮音、拖腔等多种发展,流传于夏牙壑地区,是先秦文化代表之作。夏牙壑村孔家曲组腔调唱法独特,属于曲辟联套体。其音乐特点仍表现为原始状态,以坐唱而盛行,常在夏牙壑农村地区过年,红白喜事中自乐演唱。夏牙壑曲子戏曲牌以“八谱”,“一杆枪”、“黑磨”等为主。其代表作戏名为:“八仙过海”、“捡柴”、“卖水”、“阴功传”、“张连卖布”、“二姐娃问病”、“王祥卧冰”、“诸葛吊孝”等剧目。

   夏牙壑曲子戏戏班人员齐全,传承人孔满仓、范登智、范爱科等人,为夏牙壑曲子的发展仍在不懈努力工作。

 

版权所有:宝鸡市渭滨区文化馆
地 址:宝鸡市公园路210号 邮 编:721006 联系电话:0917-3126001 31260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