炎帝的传说

炎帝,亦称赤帝,即神农氏。高诱注《淮南子·时则训》曰:“炎帝,赤帝,少典之子,号为神农,南方火德之帝也。

 一、炎帝与中华民族。

《国语·晋语》云:“昔少典娶有乔氏女,生炎帝、黄帝,炎帝以姜水成,黄帝以姬水成,成而异德,故炎帝为姜,黄帝为姬”。这一史料说明,炎帝与黄帝为同父异母的兄弟,同是上古时期姜姓部落与姬姓部落的首领。《宝鸡县志》载:“陈仓发祥炎帝。”,“陈仓炎帝所生,黄帝治所”,炎帝与黄帝最早都生活在陕西,一在姜水,一在姬水,渭河流域中部就是他们的生息繁衍之地。晋皇甫谧《帝王世纪》载:“炎帝初都陈又徒鲁”,陈指古陈仓,即今宝鸡。《帝王世纪》表明炎帝初都宝鸡,后沿渭水、黄河东进,经河南到达山东。而黄帝则由陕西东迁,经山西进入河北。在炎帝族东迁过程中,与最早进入中原地区的九黎族相遇,双方发生了冲突,炎帝战败,被迫退入河北,与黄帝族结成联盟,共同与九黎族在今河北涿鹿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决战,九黎族战败,首领   尤被杀,族民一部分加入了炎黄联盟,一部分南下与土著苗族集田所属部落居住在一起。

炎黄两族在共同击败了九黎族后,双方也曾发生过多次冲突,古书所说的“阪泉之战”,就是炎帝族与黄帝族之间的一次战争,最终,由陕西渭河流域东迁的炎帝族与黄帝族,和部分九黎族族民结成一体,定居中原,相互融合,共同开发黄河中下游地区,成为今天中华民族的骨干,使这个地区成为我国古代灿烂文明的摇篮,炎帝与黄帝便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,由此,我们也就成为了“炎黄子孙”。   

二、炎帝对人类的贡献

中华民族的农耕文化,始于炎帝,故世有农业之神称谓。《汉书·律历志》曰:“以火承木故为炎帝教民耕农,故天下号曰神农氏”,《白虎通·号》云:“古之人,皆吃禽兽肉,至于神农,人民众多禽兽不足,于是神农固天之时,分地之利,制耒   ,教民农作”,《绎史》引《周书》载:“神农之时,天雨粟,神农后逐耕而种之,然五谷兴助,百果藏实”。这些记载与宝鸡的民间传说大体一致,可以说明,炎帝神农时代,我国古代先民开始从以渔猎为主向以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转变,从而奠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农耕文明发展史的基础。

炎帝发明医药,驱瘟除病,造福人民,被尊为“医药之神”。关于他研制创造医药,历来有两种说法,一曰“尝药”,即为了解除疾病给人们带来的痛苦,炎帝以秦岭为药园,采尝百草,创制医药,《帝王世纪》载:“炎皇神农氏,尝味百草,宣药疗疾,求夭份之命”。二曰“鞭药”,也就是用赫色的鞭抽打百草,以鞭的颜色变化检验百草的平毒寒温之药性,《述异记》载:“成阳山有神农鞭药处”,两种说法都表明,炎帝神农氏是创制中草药的始祖。

炎帝又被人们尊为“太阳之神”,《潜夫论·五德志》曰:“神农氏日中为市,致天下之民,聚天下之货,交易而退,各得其所”,炎帝首创日中市,开创了市场交易活动,解决了部落之间物品交换的问题,反映了商品交易的起源。至今在天台山尚有太阳市遗迹。

后世人们尊炎帝为“农业之神”,“医药之神”和“太阳之神”,充分说明了炎帝对人类文明史的伟大贡献。

三、炎帝与宝鸡民间传说

关于炎帝的传说,宝鸡民间广泛流传,资料极为丰富。

炎帝诞生于宝鸡蒙峪,蒙峪即今宝鸡市渭滨区神农镇蒙峪沟村。传说是炎帝的诞生地。传说炎帝生于蒙峪,长于姜水,沐浴于九龙泉,这三地相距很近,全部集中于渭滨区神农镇。《帝王世纪》云:“炎帝神农氏,姜姓也,母曰任已,有娇氏女名曰女登,为少典正妃,游华阳之阳,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,生炎帝”,史料记载华阳即秦岭天台山莲花山。《宝鸡县志》亦载:“武母曰女登,蒙瓦二峪诞降神农”,宝鸡民间至今流传大量关于炎帝降世的传说。

炎帝逝于宝鸡终南天台山莲花山,天台山位于秦岭终南西段腹地,海拔2100米,系九皇降谕终南一脉。宝鸡民间传说,炎帝尝百草,误食火焰子(即断肠草),逝于天山台山莲花山的老君顶下。炎帝妻赤水氏听及其族人为了悼念炎帝,便在天台山设祠祭祀长达10日,后来,人们就把炎帝停尸的地方叫做“神农骨台”,至今炎帝神农骨台寝殿遗址仍在,几千年来民间祭祀从未中断。

炎帝逝后,轩辕黄帝亲自立祭祀,并封炎帝殉身之地为陵,开创中国祭陵之先河。炎帝之世,天降嘉谷,帝拾之,教其耕,民始得食。人们为了纪念炎帝功德,便称他的殉身之地为嘉陵。民间传说炎帝女瑶姬每逢七月七日(炎帝忌日)以蟠桃祭祀炎帝于莲花山,因此,此地又称蟠冢。

由于炎帝神农逝于宝鸡终南天台莲花山,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功德,便以九品石莲为氏,称炎黄子孙世代生息之地为中华(古代华花相通)以示永志。

 

 

版权所有:宝鸡市渭滨区文化馆
地 址:宝鸡市公园路210号 邮 编:721006 联系电话:0917-3126001 3126069